古筝发展史那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筝是中国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
素有“仁智之器”的美称。
早在战国时期,
筝就已经流行于北方多地,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因此,人们又称“筝”为“古筝”。


「“筝”的演变史」

春秋战国时期:五弦筑身

西周末期,流行于秦地民间的是竹制五弦筑身的筝。最初的筝,与琴、筑、瑟等乐器区别甚微,统为琴系列,并有筝源于筑之说。

△随县曾侯乙墓五弦筑

三国时期:木制瑟身

筝起源于筑,而后来的发展却深受瑟的影响。三国时期,古筝已完成了由竹制筑身转为木质瑟身的过程,由于共鸣箱加长增大,张有12弦,所奏之曲已非常悦耳动听,有着极强的表现力。
晋朝傅玄《筝赋·序》:“今观其器,上园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十二,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存,鼓之则五音发。体合法度,节究哀乐,斯乃仁智之器也。”

△马王堆一号墓乐舞俑

南北朝时期:传入朝鲜

十二弦筝约在南北朝时期传到了朝鲜,当时的伽倻国音乐家以十二弦筝为基础,加上本民族的特征而制出了十二弦伽倻琴。自此以后,伽倻琴世代相传至今,一直都是深受朝鲜民族喜爱的弹弦乐器。

唐宋时期:空前繁荣

在唐代的300多年里,古筝得到空前的繁荣,古筝弦数增至13弦,12弦和13弦筝长期并存,分别用于雅乐和俗乐。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原本没有资格登上大雅之堂的13弦筝逐渐取代了12弦筝,成为主流形制。

△仿唐十三弦筝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制

东传日本

十三弦筝在唐朝时流传到日本,并发展成为日本主要的民族乐器。日本称筝为Koto(勾托),明治时期,西洋音乐传入日本后,筝曲出现了新的创作模式,最杰出的要数盲人音乐家宫城道雄。在日本东大寺正仓院内,至今还珍藏着奈良时代(公元710~794)传入的唐制十三弦筝的残片。

元明清时期的缓慢发展

元代民间出现了14弦筝,到了明代,出现了15弦筝。清代的筝,继承历代艺术形式,广泛用于民间器乐和说唱音乐中。1949年以前,筝的发展处于缓慢状态。

当代的华丽蜕变

20世纪中叶,随着古筝音乐的发展与乐器改革的齐头并进,一度发展迟缓的古筝获得新生,成为了当今最受人们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优雅的外观、华丽的音响、丰富的曲目,让古筝艺术走进了千家万户。

「创新与变革」

古筝的历史地域传统十分深厚,几乎遍及中原,华东,西北,华南各地。作为民间艺术的古筝乐曲,对当地的民间风俗人情与民间艺术的依附性较强,各派的传统筝曲是由筝人通过对当地民间音乐的提炼而形成的。

△元 鼓筝伎乐天 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

有意识地进行古筝乐曲的创作与创新,是20世纪以来才出现的。曹正先生整理并演奏的《渔舟唱晚》便是一首具有创新意识的作品,也是现代古筝音乐创作的先驱。

茫茫九派流中国

自秦、汉以来,古筝艺术从中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中国古筝教育家、古筝一代宗师曹正先生曾借用毛泽东诗句“茫茫九派流中国”,描述、划分了古筝的九大流派:陕西筝派、河南筝派、山东筝派、浙江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蒙古筝派、朝鲜筝派。各流派的筝曲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

0世纪中叶,流传于民间的古筝艺术开始进入高等院校专业音乐教育领域。原在民间的筝家纷纷进入艺术院校,他们把植根于民间的音乐艺术注入专业的音乐教育和音乐创作之中。一方面,频繁的教学、演出等交流活动打破了以往长期各自为政、故步自封,口传心授的教育模式,这对各流派筝艺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另一方面,从民间到学院的转变,为当代古筝音乐吸收多元音乐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条件。从此,古筝艺术呈现出了一片繁荣的景象。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筝家们怀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对民乐艺术的热爱,他们热情地参与了民乐曲目的改编、创作活动,并对古筝音乐进行乐曲与演奏上的创新,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古筝曲目。如赵玉斋创作的《庆丰年》、曹东扶编曲的《闹元宵》、徐滌生创作的《春涧流泉》、高自成编订的《凤翔歌变奏》、刘天一创作的《纺织忙》、任清芝创作的《幸福渠》、史兆元创作的《春到拉萨》、吕殿生改编的《英雄们战胜大渡河》、尹其颖改编的《瑶族舞曲》,王巽之、陆修棠改编的《林冲夜奔》,王昌元创作的《战台风》等。


△S型岳山21弦古筝

S型岳山21弦古筝的诞生,对于蓬勃发展的古筝艺术可谓是如虎添翼。如今,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敦煌牌”古筝更是行业内的佼佼者。不过,在1949年以前,上海鲜有人制作古筝,若要提到上海古筝制作技艺的发展,就要从“大同乐会”开始说起。

S型岳山21弦古筝诞生记

20世纪30年代,郑觐文在上海创办了著名的国乐社团“大同乐会”,开启了现代民族乐团的先河。1931年,“大同乐会”先后改良仿制了163件民族乐器,其中包括缪金林制作的古筝。


△ 大同乐会

1958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成立之后,原先“大同乐会”乐器工场的古筝制作师缪金林等人转入企业工作,此后缪金林又带教了后来成为古筝制作高级技师的徐振高,自此上海的古筝制作渐渐开始了系统性和产业化的发展。

20世纪中叶,随着古筝艺术蓬勃发展,传统的十几根弦的小规制古筝,无论是音域、音质还是音乐表现力等,都难以支撑起新时代的乐章和审美,古筝改良迫在眉睫。

20世纪60年代起,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缪金林、徐振高等古筝制作师,与古筝界的艺术流派传人曹正、王巽之、郭鹰等音乐大家合作,对传统古筝进行了筝体、筝码、筝弦等多个技术层面的改良和实验。1963年,在传统浙江筝的基础上,成功推出了里程碑式的改良古筝——S型岳山21弦古筝,并迅速成为全国流行的古筝主流形制。这种形制的古筝足以扛起《战台风》这样的筝曲力作,而《战台风》在演奏技法和音乐表现力等方面的惊艳亮相,也证明了S型岳山21弦古筝改良的极大成功。

在古筝长方形的共鸣体上,筝首与筝尾是最能够体现古筝与诗词歌赋、绘画书法、传统工艺等文化相融合的部位。古筝制作师也往往在此处精心设计和雕琢,并根据图案内容为古筝命名。

古筝装饰自古就有了,从史料中可知,唐代、清代时就非常讲究乐器的装饰,已采用刻漆、彩绘等工艺。但到了近代,古筝却很少有装饰,以古朴为主,甚至被戏称为“棺材琴”。随着时代的变迁,那些过于朴素的古筝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因而古筝在装饰工艺上开始了“百花齐放”的发展。

1961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徐振高等人首创古筝“双鹤朝阳”图案,筝首筝尾采用扦雕工艺,两只轻灵飘逸的飞鹤穿过缭绕的浮云奔向朝阳。这样的古筝既体现了传统文化内涵,又提升了外观工艺价值,开创了古筝花色装饰的新局面。

「筝艺新篇」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音乐文化日益频繁,自由开放的文艺氛围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古筝的演奏者与创作者立足于新的高度对民乐予以重新的审视与思考。同时,为了适应人们日新月异的需求,古筝制作技艺的改良与革新也与时俱进,由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合作研发的多声弦制筝、便携式短筝、智能交互古筝、改良伽倻琴、倍低音筝等新产品的相继问世,让这件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乐器在当代仍旧保持着新鲜的魅力。

△ 可以同时演奏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作品的多声弦制筝


△ 2520人用“敦煌”便携式短筝齐奏《渔舟唱晚》《七子之歌》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


△伽倻琴演奏家彭丽颖用“敦煌”改良伽倻琴演奏《桔梗谣变奏曲》

当代筝乐在继承民族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方音乐理论的技术运用,既塑造了富有强烈时代感的民族风格,又发挥了外来者的创作特长。

如今,筝曲创作超出改编、移植的界限,追求风格色彩的个性化。大量新创作筝曲出现,融入现代音乐、西洋音乐、地方特色音乐等多种音乐元素。

而随着筝乐创作的持续发展,以往的一些演奏技法不能满足新的音乐形式,产生了与之匹配的新技法,和声复调、多声思维等现代音乐元素广泛运用在古筝演奏技法的更新发展当中。

琴枫国乐古筝培训

琴枫国乐古筝培训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400-0163-400
微信咨询
qinfengguoyue